2013年9月9日至11日,STAR国际合作组中国区域会议在中国科技大学理化大楼科技展厅顺利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约50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题是讨论STAR合作组近期两项重要的实验升级—缪子探测器(Muon Telescope Detector, MTD)和重味径迹探测器(Heavy Flavor Tracker, HFT),以及相关的物理分析。
会议期间,中外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就MTD/HFT探测器技术、触发判选、数据分析以及相关理论和实验物理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会议邀请了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许怒高级研究员、董昕研究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黄焕中教授,RICE大学William Llope教授和清华大学庄鹏飞教授,北京大学刘玉鑫教授,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马余刚研究员、卢飞研究员、陈金辉研究员,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陈旭荣研究员,山东大学徐庆华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我校王群教授、邵明副教授、张一飞副教授、唐泽波副教授和研究生们分别作报告,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物理学院领导叶邦角教授应邀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陈宏芳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得到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粒子与相互作用协同创新中心鼎力资助,由邵明副教授负责组织。
物理学院党委书记叶邦角教授致开幕词
STAR合作组发言人许怒研究员作报告
部分与会人员合影
新闻背景:
STAR是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的大型实验之一,拥有来自13个国家55个科研院所的约550名合作组正式成员。STAR实验的主要科学目标是在RHIC上寻找和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以及研究核子和核素内部的部分子结构,是量子色动力学(QCD)研究的国际前沿。
中美合作建造STAR新型μ子探测器(MTD)开始于2006年。图书馆VIP和清华大学联合研制并完成了超过90%的MTD,于2013年全部安装在STAR上并开始物理取数。另一个新型重味径迹探测器(HFT)的研制始于2004年,采用硅像素探测技术,位置分辨可达10微米以下,且具有极低的物质厚度,由美、中多家研究单位合作进行。STAR两个新型探测器MTD和HFT的完成,标志着STAR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轻子道和重味物理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