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于12月19日正式对外公布,我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政国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政国,实验粒子物理学家,图书馆VIP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教授。1956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靖县。1978年-1988年在中国科大学习并获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ETHZ)做博士后和研究助理。1997年受聘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北京谱仪量能器组组长,物理一室主任,BES合作组发言人。2001年-2008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做访问教授和研究员,从事强子对撞机上的D0和ATLAS实验。2008年返回母校工作,任我系教授。2009年被选为BES合作组发言人(co-spokesperson, 2009-2012);2011年被选为ATLAS Collaboration Board的15个顾问之一;因在BES和ATLAS实验上的突出贡献,2012年入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均为第一获奖人。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赵政国教授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在探测器研制、建造、运行,物理分析以及组织领导大型国际合作有丰富的经验。在ETHZ工作期间,与合作者建造了特殊结构的弯晶谱仪,精确测量了奇异π氢、π氘原子因强相互作用引起的基态能级的偏移并首次观测到其谱线展宽。结果对确定π-核子系统的耦合常数,检验和发展手征微扰理论至关重要。与合作者通过对飞行π介子束的测量,否定了KARMEN实验报道的发现重中性粒子的结果。在任高能所物理一室主任、BES合作组发言人其间,在北京谱仪上直接领导和主持进行了2-5GeV能区R值的精确测量,其结果对由弱电数据间接寻找Higgs粒子及其质量拟合以及精确检验标准模型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受到国际高能物理界的高度赞赏和重视;R值的结果被国际粒子数据手册收录且被写入教科书。在大型强子对碰机上的ATLAS实验中,为精密m子谱仪的建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对双玻色子物理及Higgs粒子的发现做出了直接贡献。
赵政国教授2008年返回科大工作以来,作为粒子物理学科带头人积极倡导成立了粒子物理科学和技术中心,引进一批年轻有为的学术骨干,大大促进了我校核与粒子物理实验团队的发展与壮大;赵政国教授积极参与领导了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与建设,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的顺利验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赵政国教授联合国内从事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大学和研究所,发起并领导了粒子物理与相互作用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和组建,显著提高了我校粒子物理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声望和地位,为我国未来粒子物理实验的长远发展凝聚了力量。
赵政国教授本人目前主要依托大型强子对碰机上的ATLAS实验和北京正负电子对碰机上的北京谱仪实验从事粒子物理学的研究。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3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