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高亮度正负电子对撞物理国际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者:王颖颖发布时间:2015-01-29浏览次数:33


  2015年01月13日至16日,未来中国高亮度正负电子对撞物理国际研讨会在图书馆VIP顺利召开。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美国劳伦兹国家实验室、日本KEK、意大利Frascati国家实验室、韩国IBS地下实验室中心、俄罗斯西伯利亚布德科尔核物理研究所、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德国美因茨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国内台湾中央研究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约130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题是讨论在2-7GeV能区高亮度(1035 - 1036cm-2s-1)条件下能够开展的物理研究方向和后北京谱仪BESIII,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机遇和未来发展方向。

  赵政国院士致开幕辞,他首先向国内外的来宾简单地介绍了目前国内正在开展的四个不同高能物理实验选项的进展情况,特别是HIEPA项目的设想和研究进展情况。同时他向与会来宾简要的介绍了刚刚在合肥成立的大科学中心以及HEIPA项目的可行性。

  随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和北京谱仪BESIII的成功运行,中国的高能物理实验在强子物理实验领域取得了飞跃,由10年前的在世界强子物理占有一席之地的地位逐渐发展为现在主导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在BESIII实验上Zc(3900),Zc(4020),X(1860)等一系列新粒子的发现,使得中国的高能物理实验得到了全世界物理学家的极大关注。北京谱仪BESIII预期在2020年结束其使命,在中国高能物理协会的领导下,中国的高能物理界(包括实验和理论)正在积极开展后BESIII中国可能高能物理实验新装置的选择和前期的预研究工作。作为中国未来高能物理实验的选项之一,设计亮度为1035 - 1036cm-2s-1正负电子加速器HIEPA将在2-7GeV能区运行,为该能区的强子物理的研究以及新物理的寻找提供独特的机遇,同时将作为第3/4代的同步辐射光源,服务于其他领域,并为未来中国自由电子激光的研究提供场所,充分发挥一机多用的功能。

  会议听取了目前正在运行的BESIII,LHCb以及刚刚结束取数的Belle,Barbar等各大实验组在QCD,粲物理,tau物理,CP破坏以及新物理寻找等领域取得的最新结果。即将开始取数的PANDA,Belle II实验也报告了其在不同研究方向的预期的研究成果。理论学家们结合现有的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并且预期HIEPA实验的物理目标、机遇和挑战。针对高亮度条件下探测器、加速器的概念设计、关键技术,技术难点等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国内的专家报告了目前对HIEPA项目的探测器、加速器的概念性设计的进展和状态。国外的专家,如日本专家报告了在super KEK/BELLE II设计的经验和最新进展,俄罗斯的专家报告了在西伯利亚超级粲-tau工厂的研究状况和极化等关键技术,意大利的专家也报告了在Super B的关键技术的研究结果。会议还特别安排了一小时的全体参会人员针对物理、探测器和加速器的讨论,与会代表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会议最后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DavidHitlin教授,韩国IBS地下实验室中心Stephen Lars Olsen教授做主题报告。Hitlin教授针对HIEPA的极化特性,讨论极化束在该能区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Stephen教授根据自己在该领域工作40年的经历,回顾了过去40年该领域的实验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该领域物理的重要性,总结了建造高亮度tau-charm工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3天的报告和讨论,国内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2-7GeV能区,高亮度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确是非常必要的,与即将运行的PANDA、SuperBelle、升级后LHCb实验以及高能量前沿的实验是互补的,有重要的物理意义。经过30年北京谱仪的经验积累,中国完全有能力,也应该在该领域延续其主导地位。表示要尽快从理论、物理、加速器、探测器几方面认认真真地做实事,把工作做好做细,以实际行动向高能物理界和有关领导证明建造高亮度t-粲物理工厂的可行性和深远意义。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参观了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本次研讨会将为中国未来高能物理实验的研究方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次会议由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大部)和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图书馆VIP科技部、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src="/_upload/article/images/f5/bc/98944a8048c3889023f6c468d2e6/W020150129395421626946.jpg" width=547 height=365 _fcksavedurl="/wcm/WCMV6/system/read_image.jsp?FileName=U020150129390146498571.jpg" OLDsrc="/_upload/article/images/f5/bc/98944a8048c3889023f6c468d2e6/W020150129395421626946.jpg"

 赵政国院士致开幕词

<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src="/_upload/article/images/f5/bc/98944a8048c3889023f6c468d2e6/W020150129395421735105.jpg" width=547 height=365 _fcksavedurl="/wcm/WCMV6/system/read_image.jsp?FileName=U020150129390470629604.jpg" OLDsrc="/_upload/article/images/f5/bc/98944a8048c3889023f6c468d2e6/W020150129395421735105.jpg"

  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tanley BRODSKY教授做报告

<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src="/_upload/article/images/f5/bc/98944a8048c3889023f6c468d2e6/W020150129395421788980.jpg" width=547 height=365 _fcksavedurl="/wcm/WCMV6/system/read_image.jsp?FileName=U020150129390557495203.jpg" OLDsrc="/_upload/article/images/f5/bc/98944a8048c3889023f6c468d2e6/W020150129395421788980.jpg"

  俄罗斯西伯利亚布德科尔核物理研究Simonidelman研究员作报告

<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src="/_upload/article/images/f5/bc/98944a8048c3889023f6c468d2e6/W020150129395421833044.jpg" width=547 height=365 _fcksavedurl="/wcm/WCMV6/system/read_image.jsp?FileName=U020150129390629511506.jpg" OLDsrc="/_upload/article/images/f5/bc/98944a8048c3889023f6c468d2e6/W020150129395421833044.jpg"

  高能所苑长征研究员做报告

<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src="/_upload/article/images/f5/bc/98944a8048c3889023f6c468d2e6/W020150129395421901347.jpg" width=547 height=365 _fcksavedurl="/wcm/WCMV6/system/read_image.jsp?FileName=U020150129390696818445.jpg" OLDsrc="/_upload/article/images/f5/bc/98944a8048c3889023f6c468d2e6/W020150129395421901347.jpg"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DavidHitlin教授

<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WIDTH: 542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HEIGHT: 293px; BORDER-LEFT-WIDTH: 0px" src="/_upload/article/images/f5/bc/98944a8048c3889023f6c468d2e6/W020150129395421953867.jpg" width=409 height=273 _fcksavedurl="/wcm/WCMV6/system/read_image.jsp?FileName=U020150129390746062077.jpg" OLDsrc="/_upload/article/images/f5/bc/98944a8048c3889023f6c468d2e6/W020150129395421953867.jpg"

  部分与会人员合影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协同创新中心

                            近代物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