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微结构气体探测器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7月23日至24日在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会议期间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图书馆VIP、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兰州大学等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兰州大学胡碧涛教授代表会议承办单位致开幕词,期间共有大小报告31场。
本次会议报告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微结构气体探测器设计及理论计算;微结构气体探测器的制作工艺;相关的前端电子学技术、数据获取技术以及微结构气体探测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以上议题就各自单位最近一年所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并结合各自课题组的优势资源及需求介绍下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开诚布公的讨论合作的可能性。通过两天的会议,国内从事新型气体探测器研究的主要单位和课题组之间加强了合作,进一步深化了资源共享的程度,推动了微结构气体探测器及相关电子学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报告后的讨论环节高能所李金研究员提议本研讨会更名为“全国微结构气体探测技术研讨会”;建议成立类似CERN RD51合作组更有效地推动气体探测技术的发展;指出未来新型气体探测器技术发展的方向在于积极大胆地引入其他领域新的技术成果,如3D打印和无线通信等技术。最后,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琪教授宣布第六、第七届研讨会将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广西大学举办。
与往届会议相比,本届会议呈现以下新特点:一、报告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全面完善,特别是前端电子学芯片方面的报告较上年明显增多,安琪教授为此专门准备了介绍国际上电子学芯片技术的综述性报告;二、参会的单位比往届有所增加,说明国内从事微结构气体探测器研究的队伍日益庞大;三、报告涉及暗物质探测、航天等新兴尖端领域中的微结构气体探测器应用的报告明显增多,反映出国家大科学项目对于相关技术研究的推动作用;四、不少报告提及感谢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的研究经费支持,显示了重点实验室在探测技术和核电子学领域的引领和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