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6日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教授应图书馆VIP校长和赵政国院士邀请访问科大。
3月5日上午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教授为全校师生做题为“国际空间站上AMS实验的最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早上刚7点半就有学生陆陆续续来到会场,耐心地等待一睹世界级大师的风采。不到8点,300多人的会场已被坐满,分会场更是爆满,会场外面还聚集了很多的学生,大家自觉有序地排着队,等待进场,盼望能近距离聆听丁先生报告。
报告会由赵政国院士主持,陈初升副校长热情洋溢地致欢迎词。丁肇中先生在热烈的掌声中向大家介绍国际空间站上AMS实验的最新进展。这是在丁先生领导下由16个国家600名科学家组成的首次在太空中大型高精密的也是唯一的物理实验,其物理目标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丁先生先介绍了世界上寻找宇宙线起源的几个著名实验;接着像讲故事一样,讲述了AMS发射的过程;详细介绍了AMS高精密磁谱仪的构成,介绍了各个子探测器的结构和用途,并如数家珍般地详细介绍了AMS实验的九个最新物理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与理论预测不符,表明有新现象存在,正电子和反质子的实验结果与暗物质的理论一致。但是丁先生认为现在就说发现了暗物质为时尚早,还需要继续测试一直测到2024年或2028年,直到国际空间站的寿终就寝。AMS实验的测量误差为1%,比过去100年的实验的测量(误差为30%-40%)精度提高了30-40倍。报告过程中,会场不断地响起热烈的掌声,与会者深深被大师精彩的报告所感动。



丁肇中先生欣然寄语科大:
非常荣幸近30年后我们能再次来到科大。
我们很高兴见到了很多老同事,他们引领了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以及该领域的国际合作。
从学生们讲座后所提的问题来看,贵校的学生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一样,都非常出色。
祝福科大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
1974年11月,丁肇中先生所领导的实验组发现了新的基本粒子,并将之命名为“J”粒子。J粒子的发现表明了第四种物质基本组元——粲夸克的存在,开拓了基本粒子研究的新领域。这个发现在科学史上被称为“十一月革命”,丁肇中教授也因此荣获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8年受邓小平的委托,丁肇中为中国挑选了以唐孝威院士等10人小组到德国汉堡参加丁先生领导的Mark-J实验(发现胶子),10人中科大和科大毕业的老师就占5位,从此丁先生与科大结下不解之缘。自1982年以来,丁先生多次来科大挑选研究生,先后接受了周冰(774)钱剑明(804)等一批科大学生做他的研究生。1983-2000年丁肇中教授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LEP上成功地领导了L3实验(精确检验了电弱统一理论的实验)。科大乃至中国高能物理界很多专家学者(包括中科院高能所三任所长)都在丁先生实验组工作学习过,受惠于丁先生的指导和教诲。丁肇中教授1982年被聘为科大荣誉教授,1992年被科大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粒子物理实验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