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缪子望远镜系统成功运行 我校孙勇杰老师做出卓越贡献

发布者:岑丹发布时间:2016-12-08浏览次数:24

  2016年10月16日,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副主任Berndt Mueller 及STAR合作组致信中国合作者(见附图),祝贺近期位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RHIC-STAR实验的中美合作重大项目-缪子望远镜探测器(MTD)系统的建造工程验收成功和顺利运行,特别感谢我校物理学院的孙勇杰老师和清华大学的王义教授在MTD升级建造项目中的卓越贡献。

  MTD是STAR继飞行时间探测器(TOF)升级改造项目成功后的又一个重大工程项目,该探测器将对利用重味偶素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性质等重大物理课题的研究起重要作用。STAR-MTD探测器主体122个模块全部由中方提供。

  我校孙勇杰老师于2006年首次提出了双端读出的多气隙电阻板室(MRPC)技术(Y. Sun et al., HPNP30 (2006) 7, 660),随后发展了双端读出的大面积LMRPC的技术(Y. Sun et al., NIMA593 (2008) 430)。该技术很快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并被STAR合作组采用作为MTD工程设计的关键技术,是该类技术的探测器首次被大型粒子物理实验中所采用。孙勇杰老师作为MTD探测器工程项目科大方的负责人,自承接STAR-MTD项目以来,从模块的设计、制作、测试到质量控制等标准环节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送往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探测器模块全部完成设计指标,达到物理需求。此外,孙老师在国际合作上也表现得非常活跃,MTD项目的印度合作者在孙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部分关键技术。

  目前,孙老师在MPRC方面的技术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被不同的大型高能粒子物理实验,如RHIC-STAR的TOF探测器,北京谱仪BESIII盖飞行时间计数器,德国FAIR-CBM的TOF探测器等所采用。目前,孙勇杰老师正作为探测器关键负责人,全力参与由赵政国院士领导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实验探测器升级——ATLAS实验缪子探测器升级”项目,负责ATLAS实验Phase-II阶段缪子探测器升级的实验研究工作。

  优良的工艺、精湛的技术保证了探测器的科学指标和稳定运行的性能,从而进一步保证了一些重大的物理成果的发现。例如STAR实验利用TOF探测器发现了迄今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反氦-4粒子”,之后又利用该探测器对反质子鉴别的优势,首次直接测量了两个反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两项成果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