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陈宏芳教授代表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发布者:汪晓莲发布时间:2017-01-18浏览次数:46

  1月9日上午,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校陈宏芳教授领导的团队在“重离子碰撞中的反物质探测和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与集体性质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宏芳教授是第二完成人。

  该项目的重要科学发现包括:1. 多气隙电阻板室MRPC的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MRPC的规模化生产、质量控制取得成功;2. 发现首个反物质超核;3. 发现迄今最重反物质原子核—反氦;4;夸克物质产生的强子谱学;5. 夸克物质的集体动力学行为。科大团队主导了第一个重要科学发现,并在第二和第四个重要科学发现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8篇代表性论文专著中5篇文章的主要作者。

  MRPC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气体探测器,在微观带电粒子的时间测量方面具有卓越的性能。我校陈宏芳教授领导的团队于2000年8月率先在国内开展MRPC研制,先后研制出多种结构的MRPC。6气隙和10气隙的MRPC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STAR安装基于MRPC技术的飞行时间谱仪后,大大扩展了STAR的物理分析能力,使得一些原来很难开展但有重要物理意义的物理有可能进行,催生了一批以我为主的重要物理结果,包括第一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的发现(Science 2010)、迄今为止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反氦4 的发现(Nature 2011)、首次测量反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Nature 2015)、双轻子产生的研究等。其中反超氚的发现入选“201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是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运行以来第一篇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我校唐泽波是该篇论文6位主要作者之一。迄今为止,我校团队作为主要作者发表合作组文章22篇(STAR合作组500多名作者迄今共发表196篇文章),其中Science 1篇(合作组共1篇),Nature 1篇(合作组共2篇), Phys. Rev. Lett. 7篇(合作组共74篇),Phys. Lett. B 4篇 (合作组共21篇)。10多年来培养了近20名博士生,其中董昕、阮丽娟已在美国国家实验室获得终生职位(Tenured)。

  我校团队一方面在STAR实验MRPC研制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另一方面,也通过该国际合作掌握了MRPC这一粒子探测关键技术。近年来,李澄教授和孙勇杰博士不断挑战MRPC探测器中的难点,保持该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先后完成了STAR缪子探测器的研制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BESIII实验端盖飞行时间探测器的升级改造。并正为德国CBM实验、中国CEE实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ATLAS实验等国内外大型实验研发相关探测器。

  高能核物理实验属于基础研究领域,我校团队10多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学校等的资助下,在该领域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成果斐然,实属不易。此次陈宏芳教授代表团队以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将激励我校团队在该基础研究领域不忘初心,继续奋斗,不断创新,争取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获得更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