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安琪教授、曹平副教授课题组在我国海上石油地震勘探系统成套装备产业化研制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10月6日凌晨,该课题组所研制的新型海上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装备,在渤海旅大工区试验线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试验,为顺利推进我国自主物探装备产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仪器样机的调试现场图
10月4日凌晨,装备有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新型海上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装备的“东方明珠”号物探船在渤海旅大工区开始作业试验,仅用2天时间便顺利完成了海试,针对电缆沉放深度、数据记录长度、采样率等不同组合方式。各项目组之间团结协作,并与采集作业公司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成功采集约160公里地震数据,完成海试大纲要求,达到了预期目的,为进一步系统改进与完善,顺利推进物探成套装备系列化、产业化进程夯实了基础。
“东方明珠”号物探船
海上施工现场(左)及仪器(右)图
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服)有着长期合作,为了改变我国石油物探技术的现状,双方加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力度,实施从跟跑并跑到努力领跑的发展战略,科研团队仅用10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亮”iTRACE拖缆采集系统工程样机的设计与研发,解决了大范围时钟指令调制同步、精准故障诊断、系统连续采集、超低功耗设计等多个难题,形成了系统性的软硬件开发流程与测试规范。与以往系统不同的是,该套拖缆采集系统直接瞄准深水作业能力和自主装备的产业化,具备全新的体系架构、系统协议和电路结构,具有技术指标高(关键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同类产品)、工作深度大(100米)、作业距离长(高达12公里以上)、覆盖范围广(最大24缆覆盖)、绿色环保(固体电缆,对海洋环境无害)、稳定可靠等优点,有望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海洋拖缆采集系统之一。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在2018年装备12公里长距离二维物探船,2020年装配三维(12缆)物探船,并逐步形成海上作业能力。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年10月18日